一、入园离园
入园、离园活动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保育员要为幼儿提供安全、整洁的活动环境,协助教师做好入园、离园工作。
(一)入园。
1.开窗通风:至少10~15分钟。
2.清洁消毒室内外卫生:做到“七净”——地面、桌面、门窗、玩具柜、水杯架、毛巾架、衣帽柜等。
3.组织幼儿园有序如厕、盥洗,准备擦手毛巾及温度适宜的饮用水。
4.协助入园:协助教师做好晨检(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五记录)和入园活动。
5.主动和幼儿及家长打招呼,培养幼儿讲礼貌的好习惯。
(二)离园。
1.协助离园:帮助幼儿整理衣服,提醒幼儿带齐个人物品。配合教师做好交接幼儿工作,确保幼儿安全。
2.整理活动室物品:各类物品摆放到位,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3.安全检查:共同做好门窗、水电的检查工作,做到人走电断。
二、生活管理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幼儿在其日常的吃、喝、拉、撒、睡、玩、交往、探索等生活中学习与发展。保育员要将教育自然地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生活卫生习惯。
(一)进餐。
1.餐前。(1)准备工作:餐前15分钟对餐桌进行消毒清洗,协助教师组织幼儿如厕,提醒幼儿如厕后用流动水洗手(七步洗手法)、擦手,指导值日生,做好餐具、餐巾(一人一巾)摆放工作,介绍当餐食品。(2)取餐工作:餐具保持洁净、须加盖,取餐饭菜适量、温度适宜,放到安全位置。
2.进餐。(1)分餐工作:戴好口罩,使用食品夹,干稀分开,按基本定量分餐;针对幼儿食物过敏或宗教饮食禁忌,分配特殊餐点。(2)有序进餐:巡视幼儿进餐情况,随时添加饭菜;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鼓励幼儿独立进餐,吃饱吃好,不偏食、不挑食;及时清理撒饭。(3)每餐进食20~30分钟,关注吃饭慢的幼儿,不得催食。关注了解身体不适幼儿及病愈后幼儿食量,对特殊幼儿给予个别照顾及处理异常情况。
3.餐后。(1)餐后整理:提醒幼儿将餐具放在指定位置,督促幼儿餐后漱口、擦嘴;整理收拾餐具、餐巾。(2)清洗餐具:用餐具专用清洗剂、流动水清洗,消毒。(3)清洁环境:清洁桌面、地面、盥洗室,做到室内空气清新、干净整洁,地面无积水。
(二)午睡。
1.睡前。(1)睡前环境准备:开窗通风,拉上窗帘,整理床铺,幼儿一人一床一被,播放轻音乐或睡前故事。(2)睡前准备:协助教师做好幼儿如厕,有序脱衣,摆放整齐。检查幼儿口袋、手中是否携带物品,嘴里有无饭菜。
2.入睡。(1)观察巡视幼儿睡眠情况,重点关注特异体质或睡眠不安稳幼儿,做好记录。(2)纠正幼儿睡姿,轻声提醒常尿床的幼儿起床如厕,发现幼儿尿床要及时换洗、晾晒。(3)冬夏空调温度保持24~26度,风叶朝上,避免直吹。
3.起床。(1)幼儿起床:协助教师帮助幼儿有序穿衣、梳头。根据气候变化为幼儿增减衣服。(2)整理寝室:拉开窗帘,开窗通风;整理被褥,清洁卫生。
(三)饮水。
1.提供饮用水:保证班上随时有温度适宜的饮用水。
2.幼儿饮水:及时提醒幼儿饮水,做到随渴随饮。
3.清洁工作:清洁地面污渍、积水,清洗保温桶和口杯。
(四)盥洗。
1.洗手。(1)准备用品:洗手液或香皂、毛巾(一人一巾有标识,做到专人专用)。(2)有序盥洗:指导幼儿按照七步洗手法用流动水洗手;养成良好的盥洗习惯,教育幼儿节约用水,纠正打闹等现象。(3)整理盥洗台:幼儿洗漱完毕后,将毛巾、洗手液或香皂放在指定位置,将盥洗台整理干净,保持地面干燥。
2.漱口。(1)准备用品:一人一杯。(2)指导漱口:提醒幼儿将漱口水含在嘴里鼓漱3-5次,再吐进水池,用餐巾擦嘴,将口杯放到指定位置。
(五)如厕。
1.准备:准备好卫生用品,方便幼儿随时取用。
2.如厕:分男女如厕,不推挤;提醒小便入池,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如厕,整理衣裤。
3.清洁:及时清理洗手间地面的积水及污渍,保持地面干燥。
三、卫生消毒
幼儿园的卫生消毒工作是保育和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任务,主要包括环境、设施设备的消毒等内容。
(一)日常卫生消毒。
1.空气消毒。(1)开窗通风:幼儿活动室、睡眠室开窗通风每日至少2次,每次至少10~15分钟;在外界温度适宜、空气质量较好、保障安全性的条件下,应保持持续开窗通风。(2)紫外线消毒:在幼儿离开室内后,采用紫外线杀菌灯进行照射消毒每日1次,每次持续照射时间60分钟。
2.幼儿用品。
(1)餐具、口杯:清洗干净后,可选用消毒柜消毒。煮沸消毒15分钟;蒸汽消毒10分钟。餐具一餐一消毒,口杯一日一消毒。(2)餐巾、毛巾:清洗干净后,可选用消毒柜消毒;煮沸消毒15分钟;蒸汽消毒10分钟;用按比例配制的84消毒液浸泡消毒20分钟,浸泡完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消毒液残留,晾干备用;毛巾在阳光下直射暴晒干燥。餐巾一餐一消毒,毛巾一日一消毒。(3)幼儿被褥、床上用品:被褥每月暴晒1-2次;床上用品每月清洗1-2次。(4)玩教具、图书:玩具使用84消毒液(按说明比例配置)表面擦拭,浸泡消毒10~30分钟。图书或纸制品每两周通风晾晒一次,图书根据污染情况每周至少消毒一次。玩教具、图书可在阳光下曝晒,曝晒时不得相互叠夹,曝晒时间不低于6小时。
3.室内物品。(1)餐桌:每餐开餐前用按比例配制的84消毒液浸泡抹布擦拭消毒,再用清水将残留消毒剂彻底去除。一餐一消毒。(2)门把手、水龙头、床围栏、口杯柜、椅子等:用按比例配制的84消毒液浸泡抹布擦拭消毒,再用清水将残留消毒剂彻底去除。一日一消毒。(3)便池、坐便器:每次用后及时冲洗干净。可用按比例配制的84消毒液擦拭,或浸泡消毒30分钟,消毒后用清水将残留消毒剂彻底去除。一日一消毒。
4.卫生洁具。
(1)各类抹布:使用后及时清洗干净,晾晒干燥后存放;可选用煮沸消毒15分钟;蒸汽消毒10分钟;按比例配制的84消毒液浸泡消毒2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消毒液残留。晾干备用。一周一消毒。(2)拖布等卫生洁具:专用专放,并有标记。拖布清洗后应当晾晒或控干后存放。用按比例配制的84消毒液浸泡20分钟,消毒后再用清水将残留消毒剂去除,晾干备用。一周一消毒。
(二)个人卫生(幼儿及工作人员)
1.幼儿日常生活用品专人专用,保持清洁。要求每人每日1巾1杯专用,每人1床1被。
2.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引导幼儿养成勤洗头、洗澡换衣、勤剪指甲的好习惯,保持服装整洁。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饭后漱口。
3.保持工作人员个人仪表端庄、整洁,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和护理幼儿前应用流动水洗手;上班时不披长发,不留长指甲,不戴戒指、耳环,不戴繁琐饰品,不穿高跟鞋;不在园内吸烟。
(三)注意事项
1.疫情卫生消毒:发现疫情,第一时间上报;及时处理并消毒传染病患儿接触的物品及呕吐排泄物;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班级所有物品的终末消毒;做好疫情消毒记录。
2.紫外线灯管:为保证消毒效果,灯管表面不得有灰尘或油污,用酒精或半干的抹布擦拭清洁。每两周擦拭一次。
3.饮水机、消毒柜:做好日常清洁;饮水机每学期开学使用前,彻底清洗消毒一次,按饮水机使用说明规范消毒(饮水机的消毒,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4.卫生消毒工作记录:每一项工作完成后及时做好记录,记录真实、完整。
5.84消毒液配制:使用符合国家标准或规定的消毒剂;按照所购产品的使用说明进行配制,配制84消毒液时,应先加水(不能使用热水)再加84消毒液,混匀后加盖,防止挥发;84消毒液不能与其他洗涤用品混合使用(如洁厕净、洗衣粉、洗洁精等);配制使用时,须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口罩等;84消毒液应放置在儿童不易接触到的地方。
6.室内外环境卫生清扫:每日定时打扫,应采取湿式清扫方式清洁地面,保持地面干燥;盥洗室、厕所做到清洁通风、无异味;
7.被褥验收:清洗晾晒后的被褥,带回园时保育员要负责验收。具体的验收标准为“一看、二闻、三摸、四拍”,即:看干净不干净,标记是不是清楚;闻有没有霉味或其他异味;摸潮不潮湿,是不是带有不安全物品;拍是不是有灰尘。并做好验收记录,签字确认,确保被褥干净卫生安全。
四、配合工作
幼儿园坚持保育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保育员要及时与教师沟通,相互配合,组织幼儿活动。
(一)教育活动。
协助教师做好活动环境及材料的准备、摆放和整理工作,可根据需要配合教师做好配课工作。
(二)户外活动。
1.活动前:提醒幼儿如厕、增减衣物、系好鞋带等;协助教师做好场地、运动器具、垫背巾等准备工作。
2.活动中:协助教师组织活动、收发器械;提醒幼儿增减衣物;观察并照顾好身体不适或不能参加活动的幼儿;,做好体弱、肥胖幼儿活动中的观察护理、个别指导;关注幼儿安全。
3.活动后:配合教师整理活动器械,组织幼儿回班,提醒幼儿饮水、擦汗等。
(三)家长工作。
做好幼儿全日健康观察,包括幼儿情绪、进餐、饮水、睡眠、大小便等情况,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与班级教师沟通;配合教师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陕西省加强幼儿园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2017年—2020年)(2017年11月30日)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教基〔2017〕3号)要求,按照《陕西省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陕教规范〔2017〕14号)和《陕西省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计划(2017—2020年)》(陕教〔2017〕452号)精神,切实加强全省幼儿园文化建设,提升幼儿园办园品质,引领幼儿园内涵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紧密结合幼儿园办园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幼儿园整体发展中的思想引领作用,构建较为完善的文化建设体制机制、较为系统且特色鲜明的幼儿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为全省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提升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与精神动力。
二、建设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幼儿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把文化育人作为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与时代精神相符的价值追求。
(二)导向性原则。幼儿园文化建设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幼儿园也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主阵地,让师幼在先进文化的熏陶、文明风尚的感染、优良环境的陶冶和求真、求善、求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成长。
(三)整体性原则。幼儿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兼顾,全员参与,持之以恒,要遵循教育规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使幼儿园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历史沉积与现代文明相辅相成,促进幼儿园文化和谐统一发展。
(四)个性化原则。幼儿园文化建设要在传承幼儿园历史文化、体现时代精神特征的同时,突出个性特色,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在整合利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创造性建设,彰显幼儿园特有的文化气质。
(五)发展性原则。幼儿园文化建设要具有发展性、动态性,要在传承、积淀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为幼儿园文化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六)实践性原则。幼儿园文化建设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师幼学习文化、理解文化、掌握文化、运用文化、使幼儿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幼儿园文化在幼儿园发展中的统领作用。
三、主要内容
(一)精神文化建设。在传承的基础上,挖掘培育师幼、家长及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及文化追求,并强化核心价值引领作用。主要包括办园理念、办园目标、教育目标等,具体表现为幼儿园的理念体系和人际关系。
1.理念体系。在幼儿园文化的统领下,将幼儿园办园理念、办园目标、教育目标和精神风貌等用精炼、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进行诠释,并形成体系,体现出幼儿园核心理念、自身特色。
2.人际关系。是以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三者为主体,让每一位教职工、幼儿、家长都参与幼儿园文化建设中,反映其共同的愿望,呈现自己的风格,共同体现幼儿园文化的精神风貌。
(二)制度文化建设。是幼儿园个性化精神文化和运行管理成效的总和,是在管理实践中逐步生成完善,形成规范、科学、民主的制度文化,实现以先进的文化培育人、发展人的目标。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1.组织机构。坚持规范管理。健全组织机构和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明晰管理职责,人员配备到位。
2.管理制度。坚持科学管理。构建和完善幼儿园考评制度、教研培训管理制度、队伍建设制度、家长工作制度、园务公开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科学合理、内容全面,针对性强、具有操作性和引导性。
3.运行机制。坚持民主管理。坚持重要制度、重大事项民主审议制,重大决定集体表决制,推进园务公开,逐步形成执行过程有监督、执行情况有公示、执行结果有考核的良好运行机制。
(三)物质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全面、准确、艺术的呈现形式。主要包括园徽、园旗、园歌、理念墙及文化衍生品等Visualidentity(视觉形象识别VI)系统,具体体现为环境创设,即互动环境、指导环境、办公环境、形象设计和文化宣传。
1.互动环境。以幼儿为对象,创设符合幼儿认知特点,且能引发幼儿主动认知的互动环境。如种植园、戏沙戏水池、养殖园、科学发现室、体能活动室、创意美工室、主题活动长廊等,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符合自己学习特点和兴趣的活动,并对其从思想、情操、行为、习惯等方面起到熏陶渗透作用。
2.指导环境。以家长为对象,创设利于家园互动,不断提高家长育儿水平的指导环境。如公示栏、宣传资料、网络、家园共育栏、家园联系手册、班级网页等,引领家长在环境中感知家园共育信息,建立科学育儿观,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3.办公环境。以教工为对象,创设支撑和鼓励教职工专业发展的有利于打造优秀团队的良好环境,并能从中得到不断的正向强化。如教育行为规范、幼儿园文化展示墙、荣誉室、办园理念、目标及规划宣传等,为教师营造清新高雅、整洁高效的工作环境和体现团结协作、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
4.形象设计。以文化产品为对象,以高度浓缩的具体形象传递出幼儿园办园理念和文化,传递出幼儿园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愿景,是幼儿园精神文化的典型物化标志。
5.文化宣传。利用幼儿园网站、微信公众号、橱窗专栏、园刊等多方位的宣传平台,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幼儿园文化氛围。
(四)行为文化建设。是幼儿园精神、价值观和办园理念的动态反应。主要通过师幼在幼儿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种行为,呈现出的精神状态、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主要包括师德师风、园风学风和文化育人。
1.师德师风。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弘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优良师德和崇高精神,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品格,构建教育、宣传、监督、考核与奖惩相统一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2.园风学风。园风和学风反映了幼儿园的整体风貌和教育质量,要结合园所实际,形成注重传承、崇尚科学、生动活泼、锐意进取的园风,尊重儿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谨笃学的教风,开放自主、积极探究、友好合作、活泼快乐的学风。
3.文化育人。是行为文化的主要载体,主要包括课程文化和活动文化。在其统领下,充分挖掘幼儿园课程资源、搭建活动平台,形成活动内容丰富、相互渗透、形式多样的园本课程,开展开放互动、形式多样的节庆、实践、主题等活动,促进幼儿园文化特色化、长效化、品牌化发展及内涵式发展。
四、实施途径
(一)行政推动,专家引领。加强全省幼儿园文化建设工作,是提升幼儿园品质,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的重要措施。省教育厅将成立以主管副厅长为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陕西省幼儿园文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统筹推进全省幼儿园文化建设工作,并将定期、不定期对各市推进幼儿园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督查、指导,确保幼儿园文化建设扎实有效进行。各市、县、园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遴选基地,培育典型。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要切实把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常规工作与基地园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建带动常规工作,用创新促教育、促实践,促发展。省教育厅将重点培育一批勇于创新、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幼儿园文化建设试点基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省幼儿园文化建设工作。至2020年,培育100所省级幼儿园文化建设基地,其中2018年30所、2019年30所、2020年40所。各市县也要培育一批幼儿园文化建设基地,基地园要覆盖各级各类幼儿园。
(三)立足园所,深入推进。
1.强化组织,建立工作机制。幼儿园要成立幼儿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园长(组长)负总责、分管园长(副组长)具体负责,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幼儿园文化建设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幼儿园文化建设专题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幼儿园文化建设工作。
2.整体规划,制定工作方案。幼儿园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幼儿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确定目标任务,采取方法措施,安排时间进度,明确职责要求,保障措施有效。
3.分步实施,抓好落实工作。幼儿园要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依据方案,统筹安排幼儿园文化建设具体工作,将任务分解到人,抓好落实。
4.加大投入,确保建设成效。幼儿园要在公用经费中安排8%的年度预算资金,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并做到专款专用,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效益。
(四)总结经验,推广普及
各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区域内基地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交流研讨活动,开展先进幼儿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展示活动。省教育厅将适时开展幼儿园文化建设推进会,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在全省推广普及,并对优秀基地和市县进行表彰。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017年11月30日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段目标。
1.小学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责任担当: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
(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4)创意物化: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2.初中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积极参加班团队活动、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等,亲历社会实践,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同伴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2)责任担当: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围绕家庭、学校、社区的需要开展服务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愿意参与学校服务活动,增强服务学校的行动能力;初步形成探究社区问题的意识,愿意参与社区服务,初步形成对自我、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初步具备法治观念。
(3)问题解决: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形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创意物化: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发展实践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创意实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3.高中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自觉参加班团活动、走访模范人物、研学旅行、职业体验活动,组织社团活动,深化社会规则体验、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初步体悟个人成长与职业世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增强根据自身兴趣专长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能力,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感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
(2)责任担当:关心他人、社区和社会发展,能持续地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区及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理解并践行社会公德,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3)问题解决: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及时对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审视、反思并优化调整,建构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创意物化: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实践,熟练掌握多种操作技能,综合运用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增强创意设计、动手操作、技术应用和物化能力。形成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的意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
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并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
(一)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遵循如下原则:
1.自主性。
在主题开发与活动内容选择时,要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从特定的角度切入,选择具体的活动内容,并自定活动目标任务,提升自主规划和管理能力。同时,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深化活动主题,不断完善活动内容。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体活动内容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
4.整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
5.连续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长短期相结合的主题活动,使活动内容具有递进性。要促使活动内容由简单走向复杂,使活动主题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要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活动内容的有机衔接与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主题序列。
(二)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其关键要素为:
1.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
3.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
4.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
(一)课程规划。
中小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应在地方指导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如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还要基于学生的年段特征、阶段性发展要求,制定具体的“学校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对学年、学期活动做出规划。要使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相互配套、衔接,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在课程规划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预设与生成。
学校要统筹安排各年级、各班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主题、指导教师、场地设施等,加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为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发展机遇,但不得以单一、僵化、固定的模式去约束所有班级、社团的具体活动过程,剥夺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要允许和鼓励师生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活动主题,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并引导其发展,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分析解决,所获得的知识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防止用学科实践活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专题教育。
可将有关专题教育,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等,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方式实现专题教育的目标,防止将专题教育简单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在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二)课程实施。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要明确实施机构及人员、组织方式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确保课程实施到位。
1.课时安排。
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各学校要切实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在开足规定课时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活动需要,把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特点和需要,灵活安排、有效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学校要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究时空环境,保证学生活动的连续性和长期性。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并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与学习场域。
2.实施机构与人员。
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或教研组,或由教科室、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承担起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负责制定并落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统筹协调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关系,联合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加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以及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学校教职工要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原则上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其他学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各学科教师要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承担指导任务。积极争取家长、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社区人才资源等有关社会力量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兼职指导教师,协同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3.组织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小组合作范围可以从班级内部,逐步走向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和跨区域等。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组织方式。要引导学生根据兴趣、能力、特长、活动需要,明确分工,做到人尽其责,合理高效。既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与合作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界限,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密切合作。
4.教师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
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经验,为学生提供活动主题选择以及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构思选题,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组织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确立活动目标内容。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责任分工、实施方法和路径选择,对活动可利用的资源及活动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等,增强活动的计划性,提高学生的活动规划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及组间讨论,吸纳合理化建议,不断优化完善方案。
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在现场考察、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教师指导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鼓励多种形式的结果呈现与交流,如绘画、摄影、戏剧与表演等,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方式,反思成败得失,提升个体经验,促进知识建构,并根据同伴及教师提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查漏补缺,明确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5.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学校和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
突出发展导向。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要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要对学生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杜绝对学生的作品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功利主义做法。
做好写实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活动主题、持续时间、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等,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如活动现场照片、作品、研究报告、实践单位证明等。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有据可查,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提供必要基础。
建立档案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排、汇总、归档,形成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档案袋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招生录取中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
开展科学评价。原则上每学期末,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档案袋,结合平时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观察,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写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努力方向。高中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办法,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进行认定。
五、课程管理与保障。
(一)教师培训与教研指导。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调研,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搭建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强化培训和教研,推动教师的持续发展。
1.建立指导教师培训制度。
要开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教师的全员培训,明确培训目标,努力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规划、设计与实施活动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等。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组织教师按照课程要求进行系统学习。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倡导参与式培训、案例培训和项目研究等,不断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动力。
2.建立健全日常教研制度。
各学校要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合作研究,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及时分析、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各级教研机构要配备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研员,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并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等,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整体实施水平。
(二)支持体系建设与保障。
1.网络资源开发。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要开发优质网络资源,遴选相关影视作品等充实资源内容,为课程实施提供资源保障。要充分发挥师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及时总结、梳理来自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动态生成分年级、分专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各地要探索和建立优质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机制,打造省、市、县、校多级联动的共建共享平台,为课程实施提供高质量、常态化的资源支撑。
2.硬件配套与利用。
学校要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配套硬件资源与耗材,并积极争取校外活动场所支持,建立课程资源的协调与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益,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专用活动室或实践基地,如创客空间等。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资源统筹管理,建立健全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相互转换机制,强化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和硬件资源的共享,为学校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实践基地等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政策支持。
3.经费保障。
地方和学校要确保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需经费,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和实践基地建设、专题研究等。
4.安全保障。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建立安全管控机制,分级落实安全责任。学校要设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教师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制定安全守则,落实安全措施。
(三)考核与激励机制。
1.建立健全指导教师考核激励机制。
各地和学校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考核要求和办法,科学合理地计算教师工作量,将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对取得显著成效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2.加强对课程实施情况的督查。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包括课程开设情况及实施效果,纳入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建立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反馈改进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作为检查督导的重要内容。
3.开展优秀成果交流评选。
依托有关专业组织、教科研机构、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等,开展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示交流活动,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实践创新的潜能和动力。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成果纳入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范围,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持续性从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和实践探索。